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的运动学标定| CJME论文推荐

刘继沐,高峰等 机械工程学报 2024-06-05


提示点击上方"机械工程学报"↑关注我吧





引用论文

Liu, J., Chen, Z. & Gao, F.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a Six-Legged Walking Machine Tool. Chin. J. Mech. Eng. 35, 34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0033-022-00688-2


下载论文

https://cjme.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10033-022-00688-2
(戳链接,下载全文)


研究背景及目的

本团队针对复杂环境下大型工件的现场加工作业,提出一种新型的将并联操作手与六足步行机器人相结合的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由于加工、装配误差的客观存在,机器人的实际运动学参数必然与设计值之间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导致了机器人的末端运动位姿偏离指令位姿,影响了机器人的末端运动精度。运动学标定是提升机器人运动精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足式机器人的标定研究目前较为稀缺。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该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提出合理有效的标定建模方法和实验流程,辨识机器人的真实运动学模型,以提升机器人末端运动精度。

图1 机器人结构


试验方法 


首先,基于各支链的运动学反解残差分别建立了2-UPS&UP构型的并联腿和6-PSU 构型的并联操作手的误差模型,以运动支链为单位对运动学参数进行分组,实现待辨识参数的部分解耦。然后,使用激光跟踪仪作为测量设备,针对移动加工六足机器人这一多末端、无固定基座的特殊标定对象,设计了完整的标定流程,在无须外部固定装置的前提下即可完成对机器人多个足尖的测量,并完成了标定实验。接下来,在参数辨识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球面拟合的方式辨识各腿的髋关节中心,随后依据运动学反解中各支链关节坐标的求解依赖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依次对各支链的运动学参数进行辨识,通过这种分步辨识的方法,降低参数辨识问题的复杂度。标定后,将辨识出的运动学参数代入到机器人的控制程序中,令机器人的各腿和并联操作手运动到若干给定的验证位形,测量机器人末端运动误差,以验证标定结果的准确度。最后测量机器人的身体和并联操作手各自独立运动的轨迹精度以及两者联动的轨迹精度,综合体现该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的精度性能。

图2 标定试验设置


结果

移动加工六足机器人的六条腿和并联操作手均完成标定。由于各腿的机构构型相同,以1号腿为例说明2-UPS&UP并联腿部机构的标定结果。经过标定,1号腿各驱动关节的最大反解残差从5.48mm减小到0.12mm,6-PSU并联操作手的最大反解残差从0.7mm减小到0.04mm。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的末端运动精度得到明显提升,在验证位形下,1号腿末端的运动误差由14.83mm减小至1.13mm,作业平台的动平台位置误差由0.53mm减小至0.07mm,姿态误差由2.5e−3 rad减小至2.1e−3 rad,证明了所提出的标定方法的有效性。六足机器人在站立状态下身体运动的轨迹误差从标定前的2.1mm减小到1.3mm。显然,各腿运动精度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身体运动精度。并联操作手的轨迹误差也从标定前的0.54mm减小到0.048mm。六足机器人身体和并联操作手的协同运动,在±50mm运动范围内的误差可达0.7mm,主要受身体运动误差的影响。实验结果对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并联操作手运动精度明显高于六足机器人身体的运动,在进行高精度作业时,应尽可能使身体保持不动。


结论
 

本文基于运动学反解残差推导建立了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的三自由度并联腿和六自由度并联操作手的误差模型,提出了分步标定的运动学标定方法,使待辨识参数部分解耦。针对该特殊标定对象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标定流程,实现对机器人多个末端的测量,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标定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机器人的末端运动精度。



前景与应用

本文提出的以支链为单位进行参数分离的分步标定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并联机构的标定。本文所提出的标定流程可推广至其他足式机器人的标定。本文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的机器人精度性能对六足移动加工机器人的作业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图书推荐


[1] ZHUANG H, YAN J, MASORY O. Calibration of Stewart platforms and other parallel manipulators by minimizing inverse kinematic residuals [J].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1998, 15: 395–405.

[2] HU Y, GAO F, ZHAO X, et al.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a 6-DOF parallel manipulator based on identifiable parameters separation (IPS) [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8, 126: 61–78.

[3] CHEN G, KONG L, LI Q, et al. A Simple Two-step Geometric Approach for the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the 3-PRS Parallel Manipulator [J]. Robotica, 2019: 1–14.

[4] HE J, DING Q, GAO F, et al. Kinematic calibration methodology of hybrid manipulator containing parallel topology with main limb [J]. Measurement, 2020, 152: 107334.




团队带头人介绍



高峰,男,1956 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任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编委会副主任,美国 ASME Mechanism & Robotics Committee委员、国际著名杂志 ASM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Mechanism and Robotics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IFToMM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的 Associated Editor;主要研究方向是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 SCI 论文 192篇,SCI他引1642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第一),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ASME达芬奇设计与发明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9项。


团队研究方向


团队研究方向包括并联机器人和六足机器人的设计、控制与运动规划,以及机器人基础部件如力/力矩传感器的设计开发。


近年团队发表文章


[1] LIU J, TIAN Y, GAO F. A novel six-legged walking machine tool for in-situ operations [J].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0, 15(3): 351–364.

[2] CHEN Z, GAO F, SUN Q, et al. Ball-on-plate motion planning for six-parallel-legged robots walking on irregular terrains using pure haptic information [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9, 141: 136–150.

[3] ZHOU S, SUN J, CHEN W, et al. Method of designing a six-axis force sensor for stiffness decoupling based on Stewart platform [J]. Measurement, 2019, 148: 106966.

[4] MAO L, GAO F, TIAN Y, et al. Novel method for preventing shin-collisions in six-legged robots by utilising a robot-terrain interference model [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Elsevier, 2020, 151: 103897.

[5] ZHAO Y, GAO F, SUN Q, et al. Terrain classification and adaptive locomotion for a hexapod robot Qingzhui [J].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pringer, 2021: 1–14.

[6] CHEN W, WU Z, LIU J, et 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a 3-DOF wave energy converter (SJTU-WEC) based on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J]. Energy, 2021, 220: 119718.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获取。


编辑:谢雅洁    校对:向映姣


JME学院简介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首任院长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两刊主编宋天虎。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关注JME学院视频号~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推荐阅读


新型6-UCU骨附着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及精度分析 | CJME论文推荐华中科技大学高亮教授团队:混合流水车间生产与物流集成调度方法| CJME论文推荐天津大学黄田教授团队:基于输入整形的高速并联机器人残留振动抑制| CJME论文推荐北航陈殿生教授团队:最优跃度轨迹规划在步态平衡训练机器人中的应用| CJME论文推荐一种大模数齿轮渐进式成形工艺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CJME论文推荐一种新型嵌入连通槽微通道的传热性能研究| CJME论文推荐高速列车铸铝横梁疲劳特性表征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 CJME论文推荐河北工业大学李铁军教授团队:具有主-被动混合执行器的坡路助行机器人研究 | CJME论文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联系我们: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